星降文库 入门基础
太极浅释
“太极”,“先天五太”之一,通常释为无极至太极中的一个阶段,而且尤其注重天地未开、混沌未分的意义。
百度百科“太极”一条下云:
>“所谓太极即是阐明宇宙从无极而太极,以至万物化生的过程。其中的太极即为天地未开、混沌未分阴阳之前的状态。”
但太极最重要的意义并不在于“1”,1在太极中的意义是完整、健全,而不是单一、存在,不是0与1的1。
《列子天瑞》:
>子列子曰:“昔者圣人因阴阳以统天地。夫有形者生于无形,则天地安从生?故曰: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太易者,未见气也: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气形质具而未相离,故曰浑沦。浑沦者,言万物相浑沦而未相离也。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循之不得,故曰易也。易无形埒,易变而为一,一变而为七,七变而为九。九变者,穷也,乃复变而为一。一者,形变之始也。清轻者上为天,浊重者下为地,冲和气者为人;故天地含精,万物化生。”
是以,无极发展为太极是经过一段努力后的成功,达到一定阶段的里程碑,在整个宇宙的发展史中可以以0至1的变化来定性。但就其自身的过程而言,太极是达到一定成熟程度的阶段,如五行土代表的长夏,如人之中年。
天瑞中的过程过于讲求顺序。《周易乾凿度》论述更详细:
>圣人所以通天意、理人伦而明至道也。昔者圣人因阴阳定消息,立乾坤以统天地也。夫有形生于无形,乾坤安从生(天地本无形而淂有形,则有形生于无形矣。故繫辞曰“形而上者谓之道”。夫乾坤者法天地之象,质然则有天地,则有乾坤矣。将明天地之由故先设问乾坤安从生也),故曰: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也。太易者,未见气也(以其寂然无物故名之曰太易)。太初者,气之始也(元气之所本始六易,既自寂然无物矣,焉能生此太初哉?则太初者亦忽然而自生)。太始者,形之始也(形见此天象形见之所本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地质之所本始也)。炁形质具而未离(案,“未离”二字原本误作“形质”,今从钱本),故曰浑沦(虽舍此三始而犹未有分判,老子曰:有物浑成,先天地生)。浑沦者,言万物相浑成而未相离(言万物莫不资此三者也),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循之不得,故曰:易也。易无形埓也。易变而为一,一变而为七,七变而为九,九者气变之究也,乃复变而为一。一者形变之始,清轻上为天,浊重下为地。
与五行地道模型相合,太极便足以解释很多事。因为太极是一切事物圆满的理想境界,在达到太极的状态中,万物各按自己的规律生长变化,死生相衔,使整个系统达到和谐美好生生不息的状态。中华文明自古崇土,并不是没有理由的。
这样的太极的意义,远比坐在现代,用意念上追不可测知的当年、怀想天地未分的元始状态有用得多。
无论风水、命理、医学,无论是否指明,以太极作为至高境界是万古不易的。这些学说都是指定一个命主,加上其他元素确定一个评价的系统,围绕该系统是否尽可能地均衡运行、有生机,便可判断是否达到人世希望的圆满和吉庆。比如人体各脏腑气血平和,便可维持人体的正常运作,身轻体健,不生病扰。反倒是《周易》和梅花易数的卦象,吉凶的标准多只在于临事的应变,既不框定系统,也不追求整体均称和谐。
太极最初出现是在原初,但化生万物后并不逊退,事物存在的任何阶段,但凡四象尽量匀称,便合乎太极之旨,系统自然强盛有力。
以此为规,只要用太极的标准持身,自能趋吉避凶。而种种蛊乱人心之说,以太极的标准相衡,自然能发现其奇邪之处,便不受其惑。
至于“混沌”和“太极生阴阳”,勿庸置疑,太极是浑沌的,太极中存在各因素的混合作用,一如地球上的万物共生共荣,但不见得地球必须割裂为两半。太极图也是阴阳兼存和互为消长。分阴分阳只须体现同时存在的不同作用。达到太极状态(可大可小 ,只要终究有一定强度)后,一个可持续作用的综合的系统就建立起来,其中有阳物(强盛,显性,增长),也有阴物(弱小 ,潜伏,减少)。太极分阴阳便成立了。“清轻上为天,浊重下为地”者,道家先天之说,自不能与宇宙物理学绝对对应。况且,理解太极更重要的作用是应用于目前的万物,一个新生儿呱呱 坠地便是生命的太极伊始,却不必再穷究如何分阴分阳。
而“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是执泥于八卦的生成原理而来,此处的太极应是元初的简单的1(single one),只是八卦生前成的一个过程。易经各卦中未明显提到太极,对其它无所指示,梅花易数也并不关注。
2025.04.28
四月 初一
乙巳 庚辰 丁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