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类取象


“比类取象”,文辞最初见于《周易》,而实际存在年代可能更早,是中国文化中非常有特色的一种思维方式,广泛存在于基于阴阳五行学说建立的各种理论中。
“比类”即为分类、比拟,体现了抽象思维,《周易》中将八个单卦比拟为八种不同的事物、特性,并进而推衍成六十四卦,比拟各种不同的自然和社会场景,每卦六爻,每爻也各体现不同的地位、阶段,初步可以看到古人将抽象、类比思维应用于对世界的观察和思考,已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取象”是现实事实与逻辑空间的转换和投射,其具有两部分过程,既包括从现实事物抽象为五行、八卦等逻辑元素,也包括从逻辑元素向现实空间的反向投射,根据推算得到的逻辑特性,从现实生活中寻找满足要求的具体事物。

入门 · 五行基本取象

  基本取象对常见事物和属性进行明确的划分,为基于五行理论的学说对运算元素与现实事物的快速对应提供依据。

进阶 · 五行高级禀性

  五行禀性从抽象的属性上对非典型事物的五行归属提出依据,相比于对确定事物的固定划分,提取特征进行取象的可用性更高,可计算性也更强,更适用于不特定的事物的一般处理,尤其是现代层出不穷的新鲜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