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降文库 理论探讨
太极图常见版本及理念解读
太极图比太极阴阳的学说出现晚很多,一目了然的视觉形象,极大方便了世人了解太极阴阳的抽象概念。
世传有多种太极图。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周易〉译注》中作了详细说明,考据周详,剖析入理,非常值得一读(原文繁体,为引用方便本文转为简体):
>“太极图”旧传约有三种,为“周子太极图”、“先天太极图”、“来氏太极图”。前者为周敦传自陈抟,后者为来知德据“先天太极图”改造而成。惟“先天太极图”流传最广,几与八卦并列而家喻户晓。
此图明人赵㧑谦称为“天地自然之图”,谓“虑战时龙马负而出于荥河,八卦所由以尽者也”;并云此图世传蔡完定得于蜀之隐者,秘而不传,赵氏得之于陈伯敷氏,“熟玩之有太极函阴阳,阴阳函八卦自然之妙”(《六书本义》)。清人胡渭广採旧说,详释“先天太极图”的寓意,大略云:
其环中为太极,两边黑白回互,白为阳,黑为阴。阴盛于北,而阳起而薄之;震东北,白一分,黑二分,是为一奇二偶;兑东南,白二分,黑一分,是为二奇一偶;乾正南全白,是为三奇纯阳,离正东,取西之白中黑点,为二奇含一偶,故云对过阴在中也,阳盛于南,而阴来迎之;巽西南,黑一分,白二分,是为一偶二奇;艮西北,黑二分,白一分,是为二偶一奇;坤正北全黑,是为三偶纯阴;坎正西,取东之黑中白点,为二偶含一奇故支对过阳在中也。坎、离为日、月,升降于乾坤之间,而无定位,故东西交易,为六卦巽也。(《易图明辨》)
据此,图中黑白表示阴阳二气的运行情状;既备阴阳之用,已非“太极”本相,似不当名为“太极图”。杭辛齐指出:“可谓之‘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之图”。但流传既久且远,世俗已无人不认此为‘太极图’者,所谓习非胜日,辨不胜辨,惟学者宜详究其义理,因名责实,而求真谛。”又曰:“此图流传甚古,蕴畜宏深,决非后人所能臆造”,“要为三代以上之故物。”(《易楔》)此种推测,亦可备一说。
文中提到了三种太极图。
周子太极图
周子图式为周敦颐所作,看起来不只是表现太极生二仪,而且试图将五行生克变化的规律纳入其中。从义理而言,五行生成之理在阴阳之后,没有水火定位,是无法推出其它五行的存在逻辑的。在太极阴阳图中引入五行的阴阳观念,多少有些累赘和画蛇添足之感。
只看最接近太极图的阴阳图部分,有若干存疑:黑白相间的圆图虽然同样表达了阴阳合而为太极的概念,未免过于呆板,阴与阳似乎只是按自己的要求存在,彼此无涉,无法体现进退消长的变化,阳尽阴生、阴尽阳生,从微而渐的演化规律在这里都找不到,更不必说阴包阳、阳包阴的关系。
图中自内而外分为四层,具体寓意不明,如果说各层的黑白对比、相间是表现阴阳的需要,一个全白而被切割的内核,须知太极并不是仅适用于地幔以外的人类活动的地表和太空,太极生两仪的理论中并没有指明哪一个层级可以摆脱阴阳理念。
来氏太极图
来氏太极图由先天太极图演变而来,可以说是先天太极图的一枝,图形上与先天太极图也有诸多相似之处。
只有两点细节引人深思:
内核那个纯白无黑的圆代表什么?这个圆与周子太极图类似,只是没有中轴进行分隔。
如以阴阳义理的逻辑解释,最接近的说法应该是一个恒久不变的以阳性为征的内核层,而且这个内核在外围的日月流转、阴阳进退消长中永不受影响。无论古人是否意识到地底的物理构造和运动,但太极阴阳的理论应是不包括这一部分结构的。
图中的阴阳流转、进退符合一般认知,但为什么需要一条中分的轴线(其角度是否垂直,各版本似乎有异,但没有本质影响)在阴、阳两部分空间各作一种直线的切割?
来氏太极图也是右旋的。
如不是流传有误,这些是名家创作中令人非常疑惑和遗憾的点。
先天太极图流传最广,以至流传之下,网上常见的图形与古籍所载也有不小的差异。
先天太极图
先天太极图本应只有一种,且阴阳图的造型广为人知。但流传演变中认知差异过大,所以将不同版本列举并观。
上图中左图为根据《周易译注》附图所载太极图形绘成的SVG图(下称古版),右图为网上随意可见的太极图形(下称今版)。
古版图中,阳气发于下而动于上,阴发于上而动于下,这个设计是结合了八卦的方位参考,坤卦阴气最盛,对应北方至寒之地,古易图以下北上南定位,就形成了先天太极图的这个方向。从中正可看出阴阳定位的作用。
乾、坤虽是至阳、至阴方位,但一阴、一阳暗生,与夏至一阴生、冬至一阳生的说法严密契合。
古版太极图是左旋的,从一阴(阳)生到逐步壮大,以顺时针的方向单向运行,可以从图中直观地感受得到。时间永不停歇地向前运行,既无法逆转,也不可停止,且以一定的周期回环往复,太极图是天地之道的体现,并不能忽视这一点。
相比之下,今人画成的太极图只表现了黑白对比、嵌套和旋转对称,却不分上下定位、运气正逆,在对天道的理解上就要逊色许多。
今版的太极图中,画法结构简单,黑白各构成半圆,黑白突出(或视为内嵌亦无不可)至对方空间的部分也是完全的半圆,出于绝对对称的需要,内嵌的半圆仅能以整体的一半为径,不存在其它可能。由于是半圆,本身左右对称,除了存在于背景色映照的对方的空间,其头部体现出均称的力量,无法体现推动力的方向所在。
因此这个太极圆虽然看上去阴阳互抱,其实表现的整体状态是静止的,看起来只是存在,没有发展。
古版的内极图有所不同,黑白两色用于标志强大的头部并非半圆,因而在非对称中显出其动能及方向所在,不但强势探入对方的空间,而且以回环的角度允许对方对自身空间的更小圈和更核心的存在,其交互、动能的表现都比今版的太极图更为充分。直观的体验,这个不匀称的头部更像一股气流的浪涌,引领能量对整体的圆形产生强烈的推动。所谓阳动薄阴,阴动薄阳,“薄”即“迫”,阴阳中的一股力量壮大后,迫使对方的状态改变,从而影响整体形势,这是宇宙运转的基本原理。古版太极图试图表现的内容必然比今版仅用半圆和圆组合而成的太极图丰富许多。
至于具体成图,圆点与整体的圆,个人认为只是程度问题,不同情势下各种取值都是合理的,对哲学理念没有本质影响。根据构图原则,鱼眼位置的两点必须在对半切分圆形的中轴线上,此条线上圆点和色块间隔成为6块颜色,两侧各三块,各块宽度是否绝对等同,没有绘图法作绝对要求,但个人认为三分的概念应使三块宽度尽可能接近比较合理。
接近核心部分的内圈,阴阳头部回互的弧线如何精确构成,长、宽值各如何取值,目前也没有精确的依据,只能使仿作尽可能接近典籍而已。
总体而言,今日习见的太极图,线条简洁,构图美观,却倾向宁静平和,蕴义并不深远悠长。
阴阳理论示人以道,绘而成图,是以直观的方式启人以思。视觉予人的只是形相,只有从义理本身求索,才能最大程度地理解阴阳的理论内涵。
2025.04.26
三月 廿九
乙巳 庚辰 乙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