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降文库 闲文杂说
从余秋雨《周易简释》想起,易学须知二三事
最近余秋雨又有新书《周易简释》面世,充分展现了文化大家的跨专业能力。
笔者尚未读过《周易简释》,本文不是对《周易简释》一书的评价,仅以个人所知,浅谈对易学和学易的一些看法。
一个很基本的认知,周易不等于易学。
《周易》的内容以卦辞、爻辞为主,虽然孔子及后世各家各派研学者多方注解诠释,但没有人能否认它的本质的功能在于卜筮。离开筮法说易经,从中窥见的易经便是片面的。从公开可见的信息来看,《周易简释》各章主要选取了六十四卦的部分卦象及系辞部分篇章予以阐述,着眼之处在于“《周易》的认知方法、思维方式、忧患方式、人格期许”等,至于筮法、阴阳五行及八卦演算等,至少目录上没有体现。
广义的易学是阴阳之学,源自《周易》的仅是八卦及部分阴阳理论,五行理论基本存在于《周易》以外。阴阳五行之说从象、数、理三方面对《周易》的学说予以拓展,形成系统化的运气占断预测能力。世人对易学大多懵然无知,但多怀有神秘和崇信的印象心向往之,可以说,神秘莫测却能预知未来的能力是大部分原因。这其中没有五行学说的作用是不可能的。而《周易》经文却与五行关系不大。《周易》有筮法,但用的是极为原始的大衍之法,用五十枝蓍草作为工具,经过扐、揲等一系列与天地之理相合的操作手法,随机得到内外卦数,形成一个卦象。最后直接对照卦辞、爻辞得到相应的吉凶启示。
如果周易只具有这些内涵,这一系列过程完全可以用一个简单的程序完成,随机数起卦,查询爻辞,有注解内容的话一并显示,有经验的程序员两天就能做完网页前后端。
但这样的周易就真的太简单了,充其量只是为社会生活作了一种非常有限的分型,对不同情势提出各角度的应对之道。
后世的易学发展遁的不是《周易》经文的思维方式。唐宋经济文化繁荣,易学两大数术正宗——八卦和命理各自得到长足发展,梅花易数和四柱命学发展出成熟的理论,这才是符合一般世人认知的掐指一算可以言人吉凶的卜易之术。而此时,八卦占卜预言 吉凶已完全不受《周易》经文所持的“吉贞悔吝”思想原则影响,梅花易数解卦可以完全不顾《周易》中卦爻是作何说法,卦只被视为一种数字化、有五行性质的运算元素,爻则有用的属性属于《周易》之内的只有阴阳,其余都是后世另外增加的性质。
《周易》六十四卦,各卦所建立的场景都是各自独立的。八宫卦虽然建立了“卦宫”和“卦世”的概念,即六十四卦分为八组,以每个纯卦(内外卦相同的重卦)为初始,按一定规律通过爻变(阳爻变阴、阴爻变阳)向前演进,但仍不具备各卦间无限扩展推演的能力,也没有像运气学说那样建立随时间演变发展的规则。在一个不符合易卦描述的非典型场景中,按《周易》(包括《易传》)的智慧要直接得到应如何处事的指引,也是很难的。易学的变化之道不是《周易》的变化之道,《周易》的变化之道没有那么大。
社会不断演进,《周易》卦爻所阐述的场景,或许当时足够描述社会生活的可能情状,但已经无法覆盖现代社会纷繁复杂的各种情势。如果拘泥于六十四卦本身,无论当初建立的模型如何准确,在今日的现实中难保出现疏漏之处。
幸而阴阳五行学说有充分的这方面的能力。《周易》的变化之道达到推演至无穷的效果,如果没有八卦(梅花易数)、命理等术数的发展,在方法论上是不可能的。其“百姓日用而不知”、“生生不息以为易”、“其大无外,其小无内”等各种广袤、深奥的文化特性,也只有阴阳五行的通变的计算能力支持后才能达到。
学易是一项很好的文化修养,但过于关注《周易》文辞解读的意义并不大。毕竟大多数人了解易经或易学不是想成为学者或想考据经典,而是希望能在世事变幻、人世浮沉中多一些指引,更好地驾驭人生。
学周易可以不学阴阳五行的术数,不过那样能获得的智慧和启迪,泰半是孔老夫子赞许的社会人伦的原则和安身立命的道理。即便从这个角度,文辞注解能给予的提示也是有限的,生活中的历练才能更好地领悟。比如《井》卦说到“往来井井”,人们在居住地安然而有序地往来穿梭,何以代表了平安祥和的社会面貌,繁华都市中成长的青少年看着文辞解释也是无感的,只有经历或至少见识过灾劫或动荡的情状才能深刻体会。以此原则,对每一句爻辞用一篇心灵鸡汤的篇幅解释清楚,《周易》所有爻辞加上系辞的内容不可能是一本简释能容下的。
《周易简释》有机会不妨拜读,余秋雨先生的文笔想必不错。只是,真正的易学,还是要脱出《周易》的文辞来学习。易学可以天文地理无所不包,不是易经直言天文地理,而是易理(更多是比类取象的思维方式与阴阳五行的运算能力)是宇宙万物的通理。天文地理的事物都可以从中找到其所在领域的映射方式。但这种映射过于广泛,任何一人的注释或说明都做不到天文地理无所不谈,余秋雨先生怕也概未能外。
2025.04.26
三月 廿九
乙巳 庚辰 乙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