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春夏养阳还是养阴

2020-10-10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出于《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高世栻注解:“圣人春夏养阳,使少阳之气生,太阳之气长;秋冬养阴,使太阴之气收,少阴之气藏。”圣人明训,作为身在门外的中医爱好者,从不敢动念稍有存疑。

直到某天,在网上一篇有关钤论(注,根据得病时日和病人生日推算疾病及治法、传变规律的一种算法,术数意味浓厚)的文章中看到这段话: >“缪希雍本草经疏曰。原夫五运六气之说。其起于汉魏之后乎。何者。张仲景汉末人也。其书不载也。华元化三国人也。其书亦不载也。前之则越人无其文。后之叔和鲜其说。予是以知其为后世所撰。无益于治疗。而有误乎来学。学人宜深辨之。予见今之医师。学无原本。不明所自。侈口而谈。莫不动云五运六气。将以施之治病。譬之指算法之精微。谓事物之实有。岂不误哉。殊不知五运六气者。虚位也。岁有是气至则算。无是气至则不算。既无其气。焉得有其药乎。一言可竟已。其云必先岁气者。譬夫此年忽多淫雨。民病多湿。药宜类用二术。苦温以燥之。佐以风药。加防风羌活升麻葛根之属。风能胜湿故也。此必先岁气之谓也。其云毋伐天和者。即春夏禁用麻黄桂枝。秋冬禁用石膏知母芩连芍药之谓。即春夏养阴。秋冬养阳之义耳。乃所以遵养天和之道也。昔人谓不明五运六气。检遍方书何济者。正指后人愚蒙。不明五运六气之所以。而误于方丹所载。根据而用之。动辄成过。则虽检遍方书。亦何益哉。予少检素问。中载有是说。既长游于四方,见天下医师。与学士大夫。在在谈说其义。于时心窃疑之。又见性理所载元儒草庐吴氏。于天之气运之中。亦备载之。予益信其为天运气数之法。而非医家治病之书也。后从敝邑。见赵少宰家藏宋板仲景伤寒论。皆北宋善板。始终详检。并未尝载有是说。六经治法之中。亦并无一字及之。予乃谛信予见之不谬。而断非治伤寒外感之说。”

且不论钤论是否有效或五运六气是否伪托,其中“春夏养阴,秋冬养阳”的话,作者说明得非常清楚明了。全段论述缜密周详,对于天地岁运的领悟切中挈要,尤其使人膺服。前后又有“春夏禁用麻黄桂枝。秋冬禁用石膏知母芩连芍药”之辞相佐证,可以排除文本本流传中偶误的可能。

瞬时有如醍醐灌顶,目光从屏幕移开,凝思片刻。春夏究竟应养阳,抑或养阴?

这个问题不新,医道中人早已争论不休,养阴与理有合,养阳于典有据,各各不必相让。
而这个问题不应无解。误以一字,谬之何止千里。对于不懂望闻问切内外辩证的寻常百姓,恐怕这一字便是一季调治的核心。“见仁见智”或视个例而定的话,只是逃避问题,并不能予人有益的明示。

个人认为,这个问题并不难解释。前提是不要把书看成死书,不把成文看成定法。

无论《内经》或《周易》,一切吉顺的概念都是调和阴阳,太过者抑之,不足者扶之。阴阳只是简单的此消彼长的二分法,自有五行的概念,并在岁运中引入五运六气的说法,至高无上的健康和顺,是所有脏腑之气都达到平衡、调和,内经所谓“平人气象”。斯是万古不易的定则。
另外,也要对“阴阳”作一个简单的定义。医易中到处可见阴阳二字。此处所谓的阴阳,只须作最简单的理解,阳盛则体质偏热,气场热盛而津液易燥,阴盛则气息凝滞,体质偏寒,津液有余而运化不足。阳化气,阴成形,故阳主气,阴主血。

《内经》成书至今近两千年,人与自然的力量对比,早已不复当时的情形。透过书卷和文字看到那个时代,便能看到不同的意义。
由此体会《内经》所说的“春夏养阳”,不难感受到应基于如下假设:基于当时的生产力,人们罕有改变环境的资源和手段,只能被动地顺从天时。人体禀气过盛以致憯害外部的可能性并不大,抓紧机会利用一切可能的条件,使不足之气得以充盈,是当时仅有的全形保命的方法。春夏阳气上升,是滋补阳气、提升体能体质的好机会,秋后自然界阳气肃降,理应用来补夏季津液过耗之不足,阳气入于地而为阴,以待来年再度生发。
《伤寒杂病论》3.10条,于此阐述得极为清楚: >“是故冬至之后,一阳爻升,一阴爻降也。夏至之后,一阳气下,一阴气上也。斯则冬夏二至,阴阳合也;春秋二分,阴阳离也。阴阳交易,人变病焉。此君子春夏养阳,秋冬养阴,顺天地之刚柔也。小人触冒,必婴暴疹。” 四季流转,就是阴阳升降的过程,能善于顺天应命,便是君子的养身之道。顺是遵循,不试图悖逆,应热时当热,应寒时当寒,却不是容忍暴热、暴寒到超出限度,过度都是灾象。

科技进步、物质丰富的当下,人们忧心的不是各种条件的不足,反而是太过。经济条件改善后,寒冬凛月中因过寒、久寒而病的情况已经鲜有听闻,反而是过早空调火锅环伺以致炎燥上火的大有人在。表面上看,这时更可信奉“秋冬养阴”,享受膏梁厚味的同时再施加滋养阴津的举措和补益之品。不过经过一轮轮转,0+1与0+(1+(-1))+1的逻辑意义并不相同。非自然的任何手段都会给身体施加额外的压力,任何增益的手段都不应该超过所需要的程度,既是大局而言的避免浪费,也是为自己减轻各方面的负担和复杂性。合理的四季养生只要一个环节,就是消减四时运气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而不是不顾给养太过再作反向补救。

具体到个人,某一季应养阴还是养阳,一概而论是不宜的,且不说每年的岁运各有不同,同一时节同一区域,阳气或阴气有余或不足的个例都同时存在。总体而言,了解“春夏养阴,秋冬养阳”的原理,大体上还是更合乎健康良好或偶发轻症的大多数,“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当运则气足是医易论述天人运气中的普遍真理,对于一般人群,适当抑制当季运气方向有利于减少季节变带来的波动,合理保持原有平衡的可能更大。而重症、虚症尤其久病不愈者,则更应考虑“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来提升体质和健康水平。如信任中医调治可能起到较好的作用,充分利用天运的能量,使失衡的状态得以改善,必然比纯人力的调理效用更著。

眼下2020年庚子秋,10月寒露后正要交丙戌月。虽然中秋已过,肃降之意并不明显,9月桂花炽盛,香溢满庭,处木金相持之态,阴阳均分。丙戌月火气偏旺,而土不够厚重,对金略有燔灼之意。此时护金润肺比温补阳气重要。较好的方法是尽量扶助脾胃之土恢复健壮,在火金之间通关,可使两端都禀气充足而彼此不伤,有望皆大欢喜。此不必分阴阳,而目的在于护肺,近于养阴一类用法。

欢迎评点